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实习生 陈玺炀鼎际之家
记者今天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北京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首都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繁荣发展。包括北京文化论坛在内的大型活动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
在北京城里,京味文化早已一针一线地缝进了城市的肌理,融进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褶皱中——曹氏风筝的临时工艺坊藏在居民区,但名声早已响彻海内外;北京珐琅厂的钟连盛大师工作室里还放着刚画完的图纸,工作室外年轻一代的技师已经挑起点蓝的大梁;长安大戏院的演员学着前辈的样子甩开水袖,台下的观众不仅有老票友还有默默打着节拍的年轻观众……
景泰蓝制作工艺于元代传入中国。北京珐琅厂作为全国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自1956年整合多家私营珐琅厂专为皇宫制作的造办处以来,始终致力于传承这项技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的核心保护基地。
北京市珐琅厂讲解员陈蕊手持一支状如小铲的“蓝枪”介绍鼎际之家,以往老技师正是用它手动点蓝。技师们日复一日地将釉料细心地滴入紫铜胎体,再经反复点蓝、烧制,最终制成景泰蓝工艺品。
“近年来,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景泰蓝制品,而是紧跟文创热潮,将景泰蓝与文创产品结合,打造‘文化+’模式。”北京市珐琅厂副总经理秦瑞山介绍,今年年初,珐琅厂不仅创新推出珐琅腕表、珐琅首饰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新品,还联合国家级非遗大师打造十二生肖主题文创、双层中轴线冰箱贴,甚至设计出以景泰蓝为元素的文创冰棍以及其他结合北京地标的文创产品。
传统釉色与现代审美相融合,让老手艺获得了吸引年轻人的新魅力。在曹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的手中,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中记载的风筝“四艺”如今也换了新颜。
“曹氏风筝距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是北京沙燕风筝的代表,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讲究‘扎、糊、绘、放’四艺。”马年礁指尖捏着削得光滑的竹条,对着风筝的底稿,一边调整风筝骨架的弧度,一边讲解其中的门道,“拟人化的扎燕风筝最具代表性,我们常说‘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喻夫妻,雏燕喻娃娃’,制作时,我们也会按照人体比例来把控风筝的尺寸。”
马年礁表示,她和团队一直在尝试将曹氏风筝的经典纹样与掐丝、布艺等其他非遗技艺融合,开发出儿童拼图、魔方、水杯、颈椎仪、笔记本等文创产品。
从珐琅到风筝,北京非遗的“活态传承”从未停歇。今年以来,随着中轴线成功申遗、三条文化带建设稳步推进,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道路上的步履愈发铿锵。古都北京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
长安大戏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舞台。北京吉祥戏院有限责任公司、长安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介绍,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戏曲地标,始终以戏曲传递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核与家国情怀。
如今,长安大戏院又添了几分新意:“北京礼物”主题店落地,京剧人物盲盒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潮品;设计师融合中西方手法,将戏曲形象印于文创产品,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富博洋透露,未来戏院还将打造更多符合现代潮流的驻场演出,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戏院,感受国粹与戏曲艺术的魅力。
2025北京文化论坛即将开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将共同展现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
中国青年报北京9月15日电鼎际之家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