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诗亿正策略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5月,广东省五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购买校服,目前当地不少学校已不再硬性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返校。有家长表示,开学前就有老师通知,学生只需穿着干净整洁的服装、佩戴好红领巾返校即可。
开学季,校服的选择向来是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不同地方关于校服的要求,也呈现出了鲜明差异。像前几天,就有地方因为“全市校服统一样式投票”引发关注,相关新闻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的热搜;而这次广东关于校服的实践亿正策略,则弱化了统一着装的要求,呈现出相对灵活的特性。
两种做法孰优孰劣,观点因人而异,公众对此也持多元看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共识是,尊重多元需求、保障自主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掌握对着装的更多选择权,方能推动校服采购过程和结果更加公开透明。
事实上,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就曾专门出台文件,明确了校服选购的“两个自愿”原则。即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学生自愿购买校服,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近年来,像北京、江苏等地也都曾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购买校服”。可见,减少购买过程中的强制性亿正策略,推动校服选择的自主性,正在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
回到此事去看,此番广东发文后,学校不再硬性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返校,不仅可以进一步压缩因为校服采购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孩子们日常着装的多元化。本质上,把“穿不穿校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家长,是在为孩子们的个性“松绑”,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
此前一段时间内,“统一校服”几乎是国内校园的标配。但一些地方的校服毫无美观性可言,很大程度上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引起了公众的吐槽。而随着部分地区出现校服定价偏高、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甚至曾出现“毒校服”及“校服贪腐”等情况,让因校服定制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暴露在了人们的面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
因此,在“两个自愿”原则指导下,各地基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的重要举措,广东的灵活做法,便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这一呼声。
当然,这不代表要“一竿子打死”校服的积极意义。统一着装校服不仅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服饰攀比,也在很大程度上便于学校管理,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更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就值得各地考虑其中分寸。
像广东一些学校也只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和家长,而不是“一刀切”禁止学生穿校服。况且,从媒体对学生的采访看,不少学生和家长依旧倾向于购买校服。但要提醒的是,着装是个人生活方式与审美偏好的直观体现,要想吸引学生和家长购买校服,相关方面显然还要在材料、样式、价格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总而言之,从“不要求强制定制”到“可以不穿校服上学”,变化中的小细节无疑展现了当下的教育理念愈发趋向多元和包容的特性。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并不是这场讨论的终点亿正策略,当有一天,人们不再为孩子们穿不穿校服发生争论时,或许才真正回归了教育的底色。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