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妍妍闻喜策略
近日,需要识别孩子指纹才能解锁的儿童指纹水杯,成为不少家长追捧的开学新用品,并持续霸榜某电商平台儿童水杯热销榜。“一年级新生有必要买指纹保温杯吗”等讨论帖也随之大量出现,推动搜索量和销量双双攀升。据极目新闻报道,这些指纹水杯售价比普通的水杯高出近一倍,其宣传的卖点在于有效防止校园“恶作剧”,或避免“误饮共杯”,让孩子喝水更安全。
这是“智商税”还是真的有用?网友们讨论不休。从产品宣传点来看,指纹水杯确实满足了部分家长的使用需求。一些小朋友的边界意识尚未形成,甚至有时对于玩闹、恶作剧也把握不好尺度。家长借助产品的科技功能来确保孩子对水杯的专属使用权,也未尝不可。商家瞄准的也正是家长对子女健康安全的关切,并将这种关切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功能。家长愿意为这类产品支付溢价闻喜策略,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
但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似乎很难界定,这到底是需求催生出了市场,还是市场催生出了需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潜在风险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产品的一些宣传语,恰好对准了家长对于儿童在校安全问题的焦虑心理,但其是否又额外制造出了更多的焦虑,进而激发出原本没那么多的消费需求,确实是值得探究的一点。
指纹水杯看似一劳永逸又高效地解决了“共杯”问题和恶作剧现象,但却更像是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边界感”“如何应对校园中的小摩擦”这样一些复杂的、多维度的教育问题,简化并置换为一个单一的、通过消费就能解决的“产品功能问题”。家长们在焦虑情绪的驱动下,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简化逻辑,认为只要买对了产品,就能解决一部分教育问题或是完成了一部分教育责任。但这种“购买式思维”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让我们忽视了教育中那些无法被商品化的核心要素——用心地陪伴和正确地引导——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无法通过消费和技术捷径就能达成的。
儿童时期正是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同学间的物品分享、交流互动,甚至是适度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都是儿童完善心理健康和学会优质社交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体验。家长们渴望通过寻求技术手段将孩子们包裹在一个绝对安全的“无菌”环境中,其实很难,也没有太大必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学习说“不”,以及学会适度建立个人边界的机会和体验。
因此,相比用技术寻求“安全”环境、用购买寻求心理安慰,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物品的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及教会他们分辨何为不合理行为以及拒绝他人不当行为的方法和勇气。对于学校而言,是否对孩子们的恶作剧行为有相应的规范和引导,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恶作剧”后,有无正确的足够尊重儿童心理的处理办法,也尤为重要。这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技术加速的慢功夫,或许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所真正需要的。
再说回到指纹水杯本身,其实也不必急着为它贴上“智商税”的标签,作为一款育儿产品,它有着特定的适用场景和实用价值,也有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的空间。而我们对于这类育儿产品的讨论,其实也无须止于简单的接纳或拒绝,而应培养一种理性的消费自觉闻喜策略,清晰分辨出购买冲动是源于真实的需求,还是内心的过度焦虑?如若能从这种焦虑中感悟到孩子真正的需要,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成长。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